(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当真)
人类离不开两大欲望,一大欲望是物质欲望,可以理解为衣食住行这四种基础消费。
另一大欲望就是精神欲望,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娱乐活动,如旅游、看电影、逛街等等。
政治中对人类欲望的发展是这样总结的: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日益增强。
所以,现在春节档电影动不动破记录、街上随处可见的奶茶店、游戏厅都是人们对娱乐生活的追求。
现在大众常见的娱乐活动除了有看电影还有去KTV,一个包厢给你极致的歌手体验,是无数人放松休息的好地方。
但众所周知,早些年稍微高档一些的娱乐活动并没有达到老少皆宜的程度,像看电影也是这些年才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消遣方式之一。
而KTV这样的娱乐场所到底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离不开一个女人……
一、音乐之声
KTV本身是为了满足大家闲时想要歌唱一把,唱歌途中和亲朋好友聊聊天、吃吃零食等需求。
这样可以满足多种需求的娱乐场所来源于一个女人。
这位女性叫孟折霍,她的家世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颇具艺术气息,她的外婆、母亲都是歌唱家。
在80年代,歌唱家几乎可以和搞艺术的划上等号,所以在这样的熏陶之下,孟折霍从小就埋下了一颗音乐梦。
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孟折霍一边积极主动地学习,一边也踊跃着参加各种歌唱比赛。
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歌唱家,为了完成这个梦想她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她的努力下,高中结束后,她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歌手生涯。
音乐学院的那几年是孟折霍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时的她只需要思考如何唱歌、如何唱好歌。
但都说学校是学生最后的象牙塔,离开学校后,孟折霍也不得不学会像一个大人一样承担生活的压力。
歌唱家在那个时候虽然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可如果不是很有名的歌唱家,也没有进入剧团这样的体制内吃铁饭碗,那唱歌确实解决不了温饱。
所以孟折霍也像很多刚出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放弃了自己唱歌的梦想,选择了一份可以勉强糊口的文职工作。
早出晚归的作息、毫无波动的生活、被迫搁浅的梦想,这些都令孟折霍感到疲惫……
二、从未熄灭的梦想
孟折霍就这样在社会上浮浮沉沉几年后,她仍旧不甘心。
都说成长就是从意气风发不低头的少年人到学会各种鞠躬姿势的成年人。
但孟折霍像是一团火焰,纵使曾经被社会上的风霜浇灭了,但只要火种还在,风一吹她又会重新燃起来。
于是在工作了七年后,孟折霍将那些年的积蓄汇了一半给自己的家人,拿着另一半积蓄毅然决然地下海。
改革开放的那几年是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几年,那时的机遇很多、票子也很多,只要敢干,找准风口上,飞起来的概率就很大。
孟折霍把下海地点放在了温州,温州在很多人心中是只要勤劳能干就能闯出一片天的经济地。
孟折霍选择这个地方也是有讲究的。
一是因为温州发展情况好,经济实力强;二是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在温州打工,这种年轻的消费群体正是孟折霍需要的。
孟折霍从未放弃过歌唱的梦想,所以即使是在上班的那几年,她也会时不时地练习、创作。
可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如果她要练习唱歌,声音很容易惊扰其他邻居。
因此孟折霍想做的就是,为所有想要高声歌唱的人提供一个随意歌唱不受约束的场所。
于是乎,到了温州,孟折霍直接大刀阔斧地租下了一层楼,把整层楼装上隔音棉、装上显示屏、提供话筒和各种助兴的工具。
孟折霍将这种歌唱场所命名为KTV。
开了KTV之后便是要想办法招揽客户,于是孟折霍想到了当年自己妈妈、外婆的歌唱团在举办活动的时候都是通过乡里街坊口口相传。
那自己开KTV是不是也可以发动身边人的力量呢?
于是孟折霍找了一些小孩子,给小孩买糖买吃的,让他们像卖报一样发放自己开了KTV的海报。
这样的招数奏效了,发完传单之后确实有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对这样的唱歌场所感兴趣。
不过有客户上门后,孟折霍还发现自己的经营策略有一些问题,那就是收费标准有失误。
孟折霍起初的收费标准是跟传统买卖一样的,那就是付钱后唱几首歌就结束。
但这样的收费标准令很多客户表示,压根就没唱过瘾,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
孟折霍本人是一个很聪明同时又很会反思的创业人。
她立刻改变了自己的收费营业方式,宣布收费按小时收,客户付了钱就可以一直享受一个包间。
改变之后,来唱歌的消费者是络绎不绝。
孟折霍成功站住脚后并没有松懈,而是一鼓作气地在全国范围内都开设了KTV。
就这样,孟折霍成功创业后还有了一个“音乐之母”的名号。
这对孟折霍这样即使赚了几千万也依旧选择每天晨起练嗓子的歌手来说,兴许就是最大的认可吧~